
演讲稿(限时)
演讲稿
1.西藏历史背景
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历史
元朝以来:西藏自13世纪元朝起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明清两代均通过册封、驻军等方式行使主权。(1279年) 民国时期:尽管国内动荡,中国政府始终主张对西藏的主权。1912年,北洋政府废黜西藏地方政权中的分裂势力,重申中央权威。
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局势
英国殖民干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通过武装入侵(如1904年侵藏战争)和《西姆拉条约》(1914年,中国未承认)试图分裂西藏,培植亲英势力。 内部分裂倾向:部分西藏上层人士在外国势力支持下试图谋求“独立”,但未获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扩展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与反帝爱国和亲帝卖国斗争相交织的,主要是农奴阶级与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斗争,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进步力量与极力维护落后生产关系的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曾经作为相对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度,而随着藏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它又逐渐蜕化成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守旧的制度。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战略考量
国家统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西藏被视为结束半殖民地状态、维护领土完整的关键步骤。 西南边疆安全:西藏地处战略要冲,解放西藏可防范外部势力渗透,巩固国防。 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承诺保障西藏宗教、文化权利,争取和平解决。
和平解放的进程
军事与政治双轨推进: 昌都战役(1950年10月):解放军击败藏军主力,打破分裂势力抵抗意图。 政治谈判:中央政府邀请西藏代表谈判,阿沛·阿旺晋美等爱国人士积极响应。 《十七条协议》签订(1951年5月23日): 西藏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恢复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保留西藏原有政治制度达赖喇嘛地位,承诺逐步改革。
2.抗美援朝的胜利
19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国际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打的一拳开,免的百拳来。
历史背景
- 朝鲜战争的爆发(1950年6月25日) 朝鲜半岛分裂: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双方均试图统一半岛。 战争爆发: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迅速占领韩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 美国的干预与联合国军参战 美国介入: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台湾。 联合国军组建: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苏联缺席抵制),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16国参与),全面介入朝鲜战争。 仁川登陆(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成功登陆仁川,切断朝鲜军队后路,战局逆转,朝鲜军队溃败。
- 中国面临的威胁 美军逼近中国边境:1950年10月,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北进,占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推进。 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东北:美军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如丹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台湾问题激化: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使中国统一进程受阻。 二、中国参战决策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考虑
国家安全:美军逼近鸭绿江,直接威胁东北工业基地(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区)。 意识形态与阵营对抗: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支持朝鲜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国际地位:参战可提高新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争取苏联支持。
苏联的态度
斯大林最初犹豫:苏联不愿直接与美国冲突,希望中国承担主要作战责任。 苏联后期援助:在中国决定参战后,苏联提供武器装备(但未直接参战)。
彭德怀挂帅出征
志愿军组建: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下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秘密入朝: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初期隐蔽行动,未被美军察觉。
战争进程
- 五次战役(1950年10月—1951年6月)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志愿军突袭联合国军,收复部分失地。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12月):志愿军诱敌深入,在长津湖等地重创美军,收复平壤。 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今首尔)。 第四次战役(1951年1—4月):联合国军反攻,志愿军战略撤退。 第五次战役(1951年4—6月):双方拉锯战,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 阵地战与谈判(1951—1953年) 上甘岭战役(1952年10—11月):志愿军坚守阵地,粉碎美军攻势,成为战争转折点。 停战谈判:1951年7月开始谈判,但因战俘遣返等问题僵持两年,期间战斗持续。 最终停战: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战争结束,半岛恢复三八线分界。
战争影响
- 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击败美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赢得苏联更大援助。 国内动员:战争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巩固新生政权。 经济负担:战争消耗巨大,影响国内经济恢复。
-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冷战加剧:朝鲜战争使美苏对抗升级,全球进入更激烈的冷战阶段。 美国对华封锁:美国加强对华经济封锁,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阻碍中国统一。
-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南北分裂固化:战争未改变半岛分裂状态,至今仍是国际热点。 朝鲜依赖中国:战后朝鲜长期依赖中国援助,中朝关系特殊化。
总结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立国之战,中国以巨大代价(约18万志愿军牺牲)捍卫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尊严。战争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但也使中美长期敌对,台湾问题复杂化。这场战争至今仍是研究冷战史、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
一、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与任期
选举方式 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举产生,并非由全国选民直接投票选出。 选举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组成代表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单独选举代表;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法选举代表; 台湾省代表由在大陆的台胞协商选举产生(目前实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协商决定)。 名额分配: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不超过3000人,具体名额按人口比例、民族、地区等因素分配。
代表任期 每届任期5年,与全国人大相同,可连选连任。 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与权力 全国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是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具体包括:
立法权 审议和表决宪法修正案、法律案(如《民法典》《刑法》等)。 参与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
监督权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监督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重大事项决定权 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 决定战争与和平、特别行政区设立等重大事项。
人事任免权
原子弹大爆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596工程”与“东方巨响”
历史背景
国际核垄断:20世纪50年代,美、苏、英、法等国已拥有核武器,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如195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禁运)。 国家安全威胁: 美国多次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如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期间)。 苏联1959年单方面终止对华核援助,撤走专家。 毛泽东决策: “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毛泽东
1955年中央决定自主研发原子弹,代号“596”(纪念苏联1959年6月撕毁协议)。
研制过程
关键人物: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人,组建核科研团队。 邓稼先:“两弹元勋”,领导理论设计组,隐姓埋名28年。 王淦昌、彭桓武:解决核爆关键物理问题。 艰苦条件: 科研人员在青海金银滩(221厂)等荒漠基地工作,生活条件极端艰苦。 计算工具:初期仅靠手摇计算机、算盘和纸笔完成复杂运算。
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
地点:新疆罗布泊试验场(马兰基地)。 当量:2.2万吨TNT(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5倍)。 代号:“邱小姐”(原子弹昵称,因外形为球形)。 标志性瞬间: 蘑菇云腾空而起,张爱萍将军电话报告周恩来:“成功了!” 《人民日报》号外:头版刊登喜报,全国欢庆。
历史意义
打破核讹诈: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核国家,奠定大国地位。 科技自立: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后续发展: 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仅用2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奠定“两弹一星”体系。
英雄精神
无名奉献: 邓稼先因辐射致癌,临终前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0万参与者隐姓埋名,许多人事迹至今未公开。 民族象征: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被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配图建议(PPT优化) 爆炸瞬间:罗布泊蘑菇云照片(黑白历史影像更具震撼力)。 科研场景:邓稼先团队手算稿纸、221厂旧址。 人物特写: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工作照。 标语引用:毛泽东原话或“当惊世界殊”诗句。 总结:1964年原子弹爆炸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中国人在逆境中捍卫主权与尊严的壮举,其精神内核至今激励着国家发展。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
- 背景:新中国在联合国的长期斗争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席位由国民党政权(中华民国)占据。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权更替,台湾当局继续非法占据席位。 国际支持逐渐增长: 亚非拉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1970年,赞成恢复中国席位的提案首次在联大获多数票(51:49),但因美国“重要问题”议案(需2/3多数)未通过。
关键事件:第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
提案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联合提出(称“两阿提案”)。 投票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压倒性通过。 支持方:苏联、法国、英国及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 反对方:美国、日本及部分西方国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失败)。 决议内容: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其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历史意义
外交胜利:中国重返国际舞台,打破西方孤立政策。 “一个中国”原则确立:联合国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际格局改变: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上升,美国冷战策略受挫。 为中国后续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奠定基础。
经典瞬间
乔冠华的大笑: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大现场开怀大笑,被西方媒体称为“震碎联合国玻璃的笑声”。 毛泽东评价: “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后续影响
台湾问题: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国际空间大幅压缩。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逐步在安理会、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多边主义。
顾维钧先生的话---1919 到乔冠华先生的笑 -- 耿的拽
“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你们凭什么把山东送给日本?中国人已仁至义尽,但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我们绝不接受!请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拒绝签字!”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创举
背景与提出
历史问题:香港、澳门长期被殖民(英国占领香港1842年,葡萄牙占领澳门1557年),台湾问题因内战遗留尚未统一。 邓小平的智慧: 1981年首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设计,后应用于港澳。 核心思想:在统一的中国主权下,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核心内容
“一国”前提: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央政府对港澳台拥有外交、防务等权力。 “两制”并存: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享有行政、立法、司法独立权(如香港终审权)。 高度自治: 港澳享有“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权利,拥有自己的货币、关税和出入境政策。
成功实践:香港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 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确定“一国两制”框架,1997年7月1日政权交接,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回归(1999年): 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达成协议,1999年12月20日回归,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后成就: 香港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宪法和基本法保障港澳居民权利,如言论自由、财产权。
台湾问题的应用前景
和平统一方针: “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强调比港澳更宽松的安排(如可保留军队)。 现实挑战: 岛内“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阻碍统一进程,但大陆持续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如“惠台31条”)。
历史意义
制度创新:打破传统“武力统一”思维,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国际典范:为全球主权争端提供中国方案(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肯定其价值)。 国家统一基石:港澳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生命力,为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模范人物
李大钊先生: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
历史贡献: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领导北方工人运动(如京汉铁路大罢工)。 牺牲精神: 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就义,临终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胜利”。 PPT关联: 配图建议:李大钊在北大授课或就义前的照片,搭配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黄继光英雄:抗美援朝的钢铁战士
英雄事迹: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军机枪射孔,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21岁。 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精神象征: 体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PPT关联: 配图建议:黄继光牺牲场景油画或纪念馆雕塑,标注金句:“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上甘岭的黎明。”
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历史功绩: 改革开放:1978年主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 “一国两制”:提出香港、澳门回归方案,奠定和平统一基础。 名言: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PPT关联: 配图建议:邓小平南巡讲话或会见撒切尔夫人照片,突出其务实与远见。
于敏老先生:中国“氢弹之父”
科技突破: 隐姓埋名28年,领导团队在1967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氢弹,创下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最快纪录(2年8个月)。 提出“于敏构型”,使中国成为唯一独立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精神品质: 拒绝“两弹一星”奖金,称“国家强盛才是我的追求”。 PPT关联: 于敏伏案工作照或氢弹爆炸画面,标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赵九章先生:中国卫星事业的开拓者
科学成就: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的总设计师,奠定中国航天事业基础。 创立中国现代气象学,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国际视野: 1930年代留学德国,归国后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 PPT关联: 配图建议:赵九章与卫星模型合影,搭配标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张桂梅:大山里的“燃灯校长” 教育扶贫: 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 身患23种疾病仍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公里。 荣誉: 2021年获“七一勋章”,2020年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总结
百年屈辱从来不是黑历史,而是我们的来时路